鲸而

一些邦信版本的真相是假

最近重温大风歌,掌握了些许新发现,于是本篇参考王老师的分类,以韩信为标杆,横向纵向对比各人的出身、与刘邦的关系、得到的封位、得到封位后的待遇/结局,加上老三的各种态度,总结出一些个人对邦信的想法。


首先是一些分类:

按照分封后的地位,韩信与彭越、黥布、张耳、韩王信等是一类;

按照传统分类,汉初三杰是一类;

按照起到的作用分类,韩信应属老三麾下大将,我愿称之为曹参等人的直系领导,因此与曹周灌等人分做一类;


分类之后即可发现:韩信是最特殊的。


我猜老三封王大半带着不情不愿却不得不为,因为平天下后封诸侯王是挺正常的事情。这几位诸侯王原本就掌握着自己的军队,即使在楚汉战争期间,他们也从未真正归属老三。他们与老三的关系若即若离,被打残了也有可能投降项羽(比如韩王信),利益没给够他们也会袖手旁观(比如彭越)。(张耳不提了,是咱的老铁子)


但韩信不是,他的大将军是汉王封的,印是汉王铸的,到他自立为齐王之前,他都是汉王手下的大将军,正如萧何、曹参、周勃。在遇到老三以前,他没有自己的势力,他只听老三的命令行事。即使张良画策,把韩信彭越黥布放在与老三分天下的名单里,老三也许也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打算。因为在之后的战争僵持中,老三干出了一件令人听了就黑人问号的事,趁他的铁子张良和韩信睡觉把兵符偷了——这说明在老三心里,张耳是他老铁子,韩信是他下属,拿他们的兵权,无甚大碍。要不他咋不偷别人的呢,因为别人肯定得把他打得嗷嗷的啊。


韩信的心思是在打完齐的时候开始活络的。在打完齐之前,老三已经封了两个王(目前只看到俩,欢迎补充),先封了韩王信做韩王,又封了张耳为赵王(赵可是韩信打下来的啊喂!)。我猜想,也许这就是韩信心动的信号——原来刘邦是可以封王的。


但在他伸手要齐王却又优柔寡断的时候,路就走窄了。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:不要用离职来威胁老板给你加薪,因为老板会狠狠记住你。于是在老三打完项羽之后,什么都还没做,我甚至感觉他连觉也没睡屎也没拉,就把韩信的兵权夺了。如此果断、迫不及待。


后来诸侯王反叛,臧荼是第一个反的(封完当年的九月还是十月就反了,他确实很着急)。他反了之后,韩信马上就被告谋反,或者换个说法,韩信马上就被秋后算账,马上被逮回来,马上降为淮阴侯。


其实后来的几个诸侯王也反了,好在他们和刘邦也不算熟,谈感情那是基本没有,大家就是just business模式。然而彭越被告谋反后还能和吕后哭诉,黥布谋反的时候萧何还出来走了两步说“他应该不会谋反吧”。为什么第一个就是韩信,而且其他人都自动隐身,谁也没为他说话呢。


说明韩信人缘真的很一般,也许也说明老板已经盯上你了,多说无益。


但我也愿从这些毒药里扣出一些糖,比如其他诸侯王反叛之后,刘邦是不问为什么的,他只会“自击之”,也会把彭越剁成肉酱。可是他只是把韩信逮了回来,封他一个侯,和曹参他们平起平坐,有时候自己去找韩信聊聊天。


我猜,或许老三一开始对韩信的打算也像对他的老伙计们一样,大家一起打天下,我不会小气,我也会封你万户侯,然后你可以安安稳稳过你的一生。但是命运却会在某个时刻转动它随机的齿轮,于是他和他的故事,就急转直下。


在韩信眼里的那些解衣衣我推食食我,真的很重要吗?至少对韩信很重要,重要到在之后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尽管他有贪心,有害怕,但都没有真正背叛过刘邦。对刘邦来讲,我想,他大概已经不太记得了。虽然刘邦这个人,有点油滑、猥琐,但是他对真正的朋友一向都不错,张耳来投奔他,他对张耳也很好,史书上特地写,“汉王厚遇之”。可他对韩信有“厚遇之”吗?那些在刘邦的眼里,真的算得上“厚遇之”吗?


刘邦和韩信之间,并非体体面面。他是亭长,他是布衣,他们都是贫苦出身却志向极大的人,于是也有私心,也有贪欲。韩信不够聪明,他把他的“想要”对刘邦敞开,因此一切都不再显得光彩、好看。


刘邦真正“厚遇之”的是张良。张良和所有人都不同,他是贵族出身,那些金钱权位,他早就看过了。就像所有的没落贵族一样,拥有传世的眼界,懂得挑选好东西。不像韩信是被刘邦挑选,他是主动挑中刘邦,


张良是体面人,于是刘邦在他面前也变成一个体面人,他们之间体面了一辈子,从无龃龉,各得善终。张良不是他的人,他仍然尊敬他,张良是他的人,他就能允许张良“自择齐地三万户”。当初在韩信手里被雷厉风行一朝夺去的地方,就能大大方方地给张良。但张良很快就去辟谷修仙,没有再为刘邦的汉王朝鞠躬尽瘁。


终其原因,大概是张良的所求并不完全在刘邦身上。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,再怎么旅行,也有得不到的财宝。这句谚语改一改也可以送给刘邦:再怎么赏赐,也有得不到的心。





评论(23)

热度(175)

  1. 共18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